- 郭浩天;张浩民;赵环宇;
为明确西北地区黄土状粉土地层基坑开挖对周边建筑、道路、地表等场地变形的影响,基于兰州某填土场地实际深基坑工程开挖工况及监测数据,运用midas GTS NX有限元软件,对桩锚、内支撑结合地下连续墙两种支护方式基坑开挖过程中周边地表沉降及水平位移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桩锚支护,采用内支撑地下连续墙支护时,周边地表最大沉降量由0.1 mm增至9.77 mm(最小增幅14%),水平位移减少6%~50%。内支撑结合地下连续墙支护能较好控制地表水平位移,但其周边地表沉降控制能力相对于桩锚支护偏弱。建议针对黄土状粉土地层湿陷敏感、侧向易变形的特性采用分区组合支护的策略:在临近建筑物侧可优先选用桩锚支护体系抑制沉降,而在宽作业面区域采用墙撑支护体系优化侧向位移。
2025年03期 v.23;No.121 19-2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4K] [下载次数: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武衡;刘志明;乔会超;刘博士;胡新杰;
为研究SV波斜入射作用下三维V形河谷地震响应规律,通过建立三维V形河谷场地有限元模型,从波场理论出发采用粘弹性人工边界考虑无限地基辐射阻尼效应,探究地震动入射方向、入射角度以及河谷坡度对位移放大系数、加速度放大系数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入射方向下,位移及加速度放大系数分布特征具有较大差异,横河向斜入射时,迎波侧放大系数大于背波侧放大系数,并且随着河谷坡度的增加不对称性逐渐增强。顺河向地震动入射时,河谷位移及加速度放大系数随河谷深度变化并呈现对称分布,在岸坡顶部达到最大值,随着坡度的减小,迎波侧到背波侧的位移与加速度放大系数差异性减小。随着入射角度的增加位移及加速度放大系数先增加后减小,在入射角度为20°时达到峰值。入射角度和坡度的变化对反应谱峰值影响较大,对形状影响较小。
2025年03期 v.23;No.121 26-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86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冰;丁林生;王玉瑞;邓祥辉;陈卫岗;李小烜;彭涛;
隧道穿越埋深较浅的卵石地层极易发生塌方、冒顶等风险事故,故需对施工时采用的施工方法及支护方式进行研究。以G341胶南至海晏高速石羊岭隧道浅埋卵石土层段为工程依托,采用数值模拟对浅埋隧道施工常用的CD法、CRD法、双侧壁导坑法及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等4种工法施工过程进行模拟,通过分析围岩位移和地表沉降,结合施工工期、成本等因素进行分析以及支护方式进行比选。结果表明: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为最优施工方法,结合支护方式在实际工程中采用“联合加固+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进行施工,该方法施工期间围岩拱顶下沉现场监测变形量最小。环形开挖预留核心土法能较好地控制浅埋卵石土层隧道围岩变形和地表沉降,且有利于工程成本和工期控制。
2025年03期 v.23;No.121 36-41+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6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阮春发;刘华;江世超;
生活垃圾填埋场中渗沥液产出和运移的结果影响衬垫土层的长期稳定性和耐候性,耦合冻融条件劣化土体工程性能的情况下,威胁周边环境和填埋场的整体稳定性。为探寻冻融循环对垃圾填埋场衬垫土(覆盖)层持水特性的影响,制备经历不同冻融循环次数的含渗沥液黄土试样,并对其土-水特征曲线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黄土的土-水特征曲线随渗沥液浓度增加而向右上或右移动,当渗沥液浓度由0%增加至100%时,基质吸力从417.05 kPa增加至763.67 kPa,渗透吸力从176 kPa上升至846 kPa,渗沥液导致持水性能增强;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基质吸力减小,在冻融循环5次时接近稳态,较未经冻融循环时降低了39.19%,冻融循环对渗透吸力影响较小,经过10次冻融循环,较未经冻融时波动幅度仅1%。基于Van Genuchten模型拟合结果,建立了考虑冻融和渗沥液的双因素持水模型。
2025年03期 v.23;No.121 42-50+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12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黄斌彩;
为探究福建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的淤泥或淤泥质软土区域灌注单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和承载特性,依托泉州某道路工程,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对单桩进行竖向和水平静载原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桩周土体在荷载传递中发生了应力重分布,部分土体由弹性转为塑性并向深部扩展,使桩顶沉降增加;桩顶荷载、桩土界面摩阻特性、土层类别及桩土相对位移共同影响桩身轴力变化。在福建滨海软土层中,灌注单桩在淤泥层中的侧阻力标准值按规范下限取值,淤泥质土层取上限值。低荷载阶段,浅层土体以弹性变形主导荷载传递,当荷载超过土体弹性阈值后,塑性变形渐进发展并促使荷载传递路径向深层土体延伸。
2025年03期 v.23;No.121 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文莉;段佳蕊;张敬伟;王安明;
为了研究基坑开挖降水及坑内积满水后坑内抽水过程对基坑侧壁稳定性的影响,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基坑开挖过程中的降水及基坑内积满水后以1 m/d、2 m/d、3 m/d速率抽水情况进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基抗开挖降水过程中,等效地连墙深层水平位移最大值为19.4 mm,位置在距基坑顶部17.35 m处;在基坑内积满水后以不同速率(1 m/d、2 m/d、3 m/d)抽水,地连墙深层水平位移和墙体弯矩分别在第18天、9天、6天达到最大值,其中以3 m/d速率抽水时变形速率最大。基坑开挖降水过程中,坑外地表竖向位移及地连墙深层水平位移均未超出规范报警值。
2025年03期 v.23;No.121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39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周太平;刘春兰;罗超;
针对新建隧道穿越既有采空区的工程安全控制问题,以山西某货运专线工程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分析采空区与新建隧道不同位置关系下围岩塑性区分布与衬砌安全系数,建立隧道穿越采空区围岩稳定性分析的计算模型。结果表明:隧道与采空区的距离较近时,采空区的影响较大,围岩塑性区和衬砌结构的受力均显著增大;当隧道与采空区水平间距<2.2 m或竖向间距处于-1 m~0 m时,衬砌安全系数最小值分别降至1.86和1.91,低于规范限值;从围岩塑性区体积上来看,隧道与采空区水平间距为6 m时达到最大值372 m~3,竖向间距为0 m时达到最大值420 m~3。综合考虑围岩塑性区分布和衬砌安全系数,将隧道穿越采空区与隧道的平面安全距离分为危险区、较危险区和安全区。
2025年03期 v.23;No.121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07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吕剑波;陆立国;郑晓云;朱文婷;朱洁;邹媛媛;
针对现行的《宁夏水利建筑工程预算定额》(2009年)尚没有素土(灰土)挤密桩法在水库除险加固、蓄水池地基处理等水利工程中应用的预算定额,以宁夏固原市彭阳县庙台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吴忠市同心县清水河流域城乡供水工程调蓄水池为例,通过现场调研、典型观测及基础资料分析,总结素土(灰土)挤密桩施工工艺,测算素土、灰土(2∶8)、灰土(3∶7)挤密桩预算定额,并与宁夏市政定额、国内部分省房建定额和水利定额进行单价水平测算。结果表明:素土、灰土(2∶8)、灰土(3∶7)挤密桩预算定额分别为195.83元/m~3、252.67元/m~3、279.04元/m~3;施工中采用夹杆锤全自动填料机能够精准控制填料的量和速度,提高了效率、节省投资、保证了工程质量和施工现场的安全性。宁夏预算定额中的消耗量水平更加合理,更符合当下素土(灰土)挤密桩施工中人工与机械的消耗量占比,其中的夹杆锤全自动填料机台时定额的测算补充,填补了宁夏和水利部机械台时定额的空白。
2025年03期 v.23;No.121 7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史爱军;张路凯;陈斌;蒋望涛;王建望;
软弱围岩环境下隧道变形风险较大,严重威胁隧道结构稳定性,选择合理施工工法及施工步距有利于提高隧道机械化施工效率。以郑万线新华隧道为例,建立软弱围岩环境隧道全断面施工及施工步距优化数值模型,分析不同工况下隧道围岩应力、位移及塑性区分布情况,确定软弱围岩环境隧道全断面施工步距。研究表明:隧道裸洞全断面施工风险极大,拱顶沉降达7.3 m,采用支护的隧道全断面施工安全性显著提高,围岩塑性影响区和锚杆轴力显著降低;当仰拱初支闭合成环步距和二衬施工步距分别取70 m和202 m时,能有效保证现场施工均衡生产。
2025年03期 v.23;No.121 78-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07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冯柴微;丁国鹏;刘刚;
为探究第三系富水半成岩隧道突涌灾害的致灾机理及治理措施,以云南王家寨隧道为对象,通过地质特性分析、现场监测与施工实践,结合地层结构、水文条件及施工扰动因素,系统研究突涌灾害的形成机制。结果表明:富水半成岩砂层细颗粒含量高、含水率大,施工扰动下易软化形成流塑状态,导致围岩自稳能力骤降;突涌灾害源于粘土夹砂岩体能量积存、围岩能量释放及施工扰动共同作用下的地下水渗流失衡。采用“地表-洞内综合排水、四台阶五步交错开挖、超前管棚及注浆加固”等协同控制技术,可显著降低突涌风险,提高施工效率。
2025年03期 v.23;No.121 86-91+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方永泰;乔红飞;崔正飞;蔡云光;刘辉;雷丰;
为了探究吸热塔塔壁混凝土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优化策略,以青海公司海南青豫直流二期10万千瓦光热项目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塔壁混凝土质量问题进行系统分析。首先建立影响吸热塔塔壁混凝土表观质量多级指标体系,结合模糊数学理论与专家调查,对各影响因素进行量化评估和计算各层指标权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吸热塔塔壁混凝土表观质量控制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影响混凝土表观质量的因素排序依次为裂缝、色差、模板拼缝、麻面,环境因素和施工方法为主要影响因素,综合影响等级为Ⅴ级。基于此,提出加强养护、改进振捣、优化搅拌工艺等针对性措施。工程应用显示,优化后混凝土表观质量一次验收合格率由75.0%提升至92.18%。
2025年03期 v.23;No.121 92-97+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下载次数: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闫博;毕晨曦;周雄雄;贾磊;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的结构稳定性与堆石体变形特征密切相关,其中坝坡平面变形可作为评估堆石体整体变形的重要指标。针对高坝工程中面板变形控制难题,提出一种基于多点监测数据的坝坡平面变形时空预测方法。并以洪家渡工程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填筑施工过程、库水位波动及时间效应对沉降变形的耦合作用机制,建立整合全监测点数据的统计模型。并进一步采用薄板样条插值法,构建坝坡平面变形的三维时空分布模型,实现了沉降变形的空间连续预测。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反映坝体整体变形趋势及局部区域变形特征,相较传统单点监测方法,具有更高的预测精度。
2025年03期 v.23;No.121 98-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蔡杰龙;李英才;吴润康;蔡灿旭;王建学;
为了探究某大型引调水工程TBM隧洞穿越富水地层时成型管片出现大面积错台、边角开裂及渗水等问题的原因及解决方案,依据设计文件、施工过程、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条件等多因素展开分析,并以最终效果提出针对性处置对策。分析结果表明:豆砾石填充、注浆工艺、楔形块造型、止水措施、富水地层、地应力及水库山塘等,是异常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后续可通过优化设计、改进施工工艺及消除外部不利环境影响等措施解决上述问题,从而确保TBM隧洞的质量与结构安全。
2025年03期 v.23;No.121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7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张照;苟文涛;曹天宇;王一帆;毛秀丽;
针对调峰需求下水轮机频繁运行在非设计工况下的水轮机空化现象加剧、诱发流态失稳,导致效率下降并影响水轮机安全可靠运行的问题,以某混流式水轮机为研究对象,以部分负荷工况为研究主线,分析不同空化数下水轮机水力及空化特性,并采用Liutex方法对转轮域涡流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部分负荷工况各空化数下叶间流态紊乱,随空化数减小水轮机效率及功率呈现四段式变化,效率最高下降2.7%;空化数>0.04阶段,尾水管流动主要由二次流结构主导,空化数<0.04阶段主要由空化效应主导。空化特性为:空化主要存在于转轮域,其中空化数为0.06时叶片尾部近上冠侧率先出现小区域空化,至0.01时转轮上冠侧1/2区域被空泡占据,影响水流正常流动;空化沿叶片出口边前缘向根部延伸,空穴体积不断增加,形态逐渐拉长、变宽。空化与涡关联机制为:空化效应加剧叶片回流现象,空化涡与回流涡叠加,涡流体积增大;涡体积和空泡体积分别与空化数呈四次和三次函数关系。
2025年03期 v.23;No.121 113-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6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罗丹;葛星;
为分析高海拔地区合成孔径干涉雷达测量(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InSAR)形变监测能力,以黄藏寺水利枢纽近坝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36景Sentinel-1升轨数据做短基线集InSAR(Small Baseline Subsets InSAR,SBAS-InSAR)分析,结合同期Sentinel-1降轨数据进行解算分析。结果表明:通过短基线集InSAR成功获取区域边坡LOS向形变速率,识别出近坝边坡2处滑坡变形体;获得边坡水平向和垂直向形变速率和局部特征点的二维向累计形变值,2处滑坡均做向东方向沉降运动;BXT5前缘形变速率较后缘大,H10后缘形变速率较中前部大。结合无人机影像及实际勘察结果,InSAR监测岸坡形变位置和规律与实际情况符合,该技术在高海拔地区近坝边坡形变监测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025年03期 v.23;No.121 12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172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开军;周文朋;金风清;高梁;窦保洋;
针对浅埋超大断面矩形顶管在穿越地层时容易产生背土效应进而对上层覆土变形影响较大的问题,结合深圳地铁12号线二期工程沙三站顶管工程,采用“整体背土”理论和数值模拟分析背土效应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地表隆沉的规律性。结果表明:当管土摩擦系数小于0.18时,不会发生背土效应;当管土摩擦系数大于0.18并且顶程大于39.49 m时,会发生背土效应;地表的隆沉规律是先发生微小隆起然后迅速沉降,水平位移随着顶程的增加而增大;当左线穿越后,左线最大沉降为43.5 mm,当右线穿越后,右线最大沉降为63.55 mm;当后行线始发时,会发生二次沉降的现象,造成先行线原有位置的沉降加大23.53%左右。施工现场采用的管节涂蜡和触变泥浆两种减摩措施,在符合现场施工标准的前提下,顶管顶进时发生背土效应的可能性较低。
2025年03期 v.23;No.121 127-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民康;宋凯;陈思禹;杨舒涵;叶俊荣;
渐扩式底流消力池布置型式对枢纽泄洪消能效果影响较大,为解决渐扩式消力池形成远驱水跃(水跃淹没度0.7~0.8)、流速分布不均及消能率低的问题,综合大比尺水工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研究其水力特性及消能效果,并结合某工程推荐一种消能工体型。结果表明:在渐扩池前部增设消力墩可使入池主流流速分布不均匀,并缩短底流消能水跃区近一半长度,从而使尾坎降低0.5 m,同时降低了边墙最高水面线约0.6 m;然消力墩中墩前迎水面局部产生压力集中,最大压力15.6×9.81 kPa,紊动能耗散更剧烈。该工程采用推荐常规渐扩式消力池,RNG k-ε湍流模型方法合理,在跃前弗氏数Fr>5.0,v>16 m/s的强水跃运行条件,最不利工况下泄洪水经过多次消能后,出口流速分布坦化。
2025年03期 v.23;No.121 135-142+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42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商昊江;
针对既有建筑因使用功能变更导致荷载分布改变,或者是部分地震设防区的抗震设防烈度提高导致原结构抗震性能不足的问题,以典型的带两层裙楼的六层大底盘单塔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对象,通过ETABS有限元软件分别建立五种防屈曲支撑(Buckling-Restrained Brace)BRB+黏滞阻尼器(Viscous Fluid Damper)VFD的混合减震加固模型,以及作为对照组的未加固、防屈曲支撑(BRB)加固和黏滞阻尼器(VFD)加固模型,通过多遇、设防和罕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研究结构抗震性能。结果表明:混合减震方案对结构层间位移角实现了有效控制,结构基底剪力和最大加速度均小于仅采用BRB加固的结构,其提供的附加阻尼比为2.61%~2.84%,高于仅采用单一类型阻尼器加固方案。混合减震加固方案通过在底部楼层布置BRB,上部楼层布置VFD,有效降低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同时降低因布置BRB导致的基底剪力与加速度增大的问题,提高了附加阻尼比,同时减轻了结构的损伤程度。
2025年03期 v.23;No.121 143-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50K] [下载次数: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吴建良;姜成业;毕钛俊;高尚嵘;
为解决无中导洞连拱隧道施工中易出现先行洞衬砌开裂问题,通过查阅文献及现场调查总结衬砌裂缝特点及原因,提出相应的加固措施,即中墙采用钢纤维混凝土和中墙基底围岩预加固措施,并依托已建公路隧道工程,建立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分析在后行洞开挖过程中采用上述加固措施对先行洞支护结构拉应力和竖向应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无中导洞连拱隧道衬砌裂缝主要发生在先行洞衬砌拱腰至拱肩区域,裂缝形状以纵向和斜向为主;采用钢纤维混凝土可将衬砌抗裂安全系数提高50%以上;中墙基底围岩预加固后先行洞衬砌结构拱腰至拱肩区域拉应力均值降低约12.5%。采用钢纤维混凝土和中墙基底围岩预加固均可有效改善先行洞衬砌的受力状态,抑制中墙区域发生开裂。
2025年03期 v.23;No.121 151-157+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智威;郑豪峰;吴庆雄;吴少峰;
为方便计算分析斜拉索断裂情况下斜拉桥动力响应特性,以一座单索面独塔混凝土斜拉桥为研究对象,引入动力系数开展考虑斜拉索断裂过程的等效静力分析。通过不同动力系数下斜拉索断裂时静力效应与动力效应的对比分析,确定动力系数取值。结果表明:与未考虑斜拉索断裂过程的斜拉桥静力法相比,考虑拉索断裂过程的等效静力法不仅能较好地体现斜拉索断裂相邻位置处斜拉索索力和主梁弯矩的变化,而且全桥受力状态与动力法计算结果的趋势更为一致。为便于设计计算,可取0.5作为考虑斜拉索断裂过程的等效静力法的动力系数。采用斜拉桥等效静力法能较好地反映斜拉索断裂过程对斜拉桥的主塔、主梁和斜拉索产生的内力或应力,与动力法计算结果误差不超过6.6%。
2025年03期 v.23;No.121 158-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92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翟朝龙;张新军;王建望;
为探究非规则空间异型钢-拱梁组合体系桥的静力及动力承载性能,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Civil建立某大桥的空间三维模型,通过数值仿真模拟动力及静力荷载试验,分析拱梁组合体系桥拱肋、主梁关键截面内力、变形及应变分布规律,结合主要受力构件特征截面影响线分布,给出静力荷载的布设位置及加载方法,并验算讨论加载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荷载作用下,空间异型钢拱-梁组合体系桥拱肋在1#跨和2#跨拱脚最大正弯矩分别为1 032.1 kN·m、1 704.8 kN·m,在1#跨中和2#跨中最大负弯矩分别为-464.1 kN·m、-2 670.8 kN·m,主梁在1#跨中、1#墩顶和2#跨中最大正(负)弯矩分别为2 136.7 kN·m、-2 063.4 kN·m和3 748.6 kN·m, 4#(1#跨中)和8#吊杆(2#跨中)最大轴力分别为131.2 kN和241.9 kN,不同特征截面荷载效率为0.87~1.01,满足现行桥梁荷载试验要求。制定的静动力荷载试验方案合理可行,分级加载可确保荷载试验安全、高效。空间异形钢拱-梁组合体系桥造型美观,静力承载能力高,动力性能优越。
2025年03期 v.23;No.121 165-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61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肖长进;
针对简支梁桥传统减震支座存在残余变形大和自恢复能力不足的缺陷问题,本文利用新型高性能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 SMA)材料和铅芯橡胶支座(LRB)的强耗能和自恢复性能,构造SMA-LRB复合型减震支座来提高简支梁桥的减震能力。采用双线性等效模型的方法对复合支座参数进行优化,建立SMA-LRB复合支座的五跨简支梁桥有限元模型,依据设计反应谱从PEER中选择10条地震波作为有限元模型中的地震作用,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求解,并以盆式橡胶支座和LRB支座作为参照,对比分析SMA-LRB复合支座对简支桥梁的减震效果。研究表明:新型复合支座可使墩底剪力降低25.8%、墩顶位移减少34.6%、支座位移缩减87.8%、梁端位移下降62%,同时墩底弯矩降幅达3.9%,展现出显著的协同耗能与位移控制能力。该复合支座通过SMA的超弹性与LRB的滞回耗能耦合作用,有效兼顾了桥梁结构的内力削减与位移控制需求。
2025年03期 v.23;No.121 172-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84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严松;田甜;张国刚;
某大跨连续刚构桥梁采用钢筋混凝土桥面铺装,近年来频繁出现桥面铺装破损、箱梁顶板开裂等病害,并呈逐渐发展趋势,严重影响桥梁正常运行。为调查病害成因,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箱梁顶板局部加载试验,建立了箱梁节段实体有限元模型对试验工况进行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车轮荷载作用下,测试区箱梁顶板的挠度、应变实测值均大于理论计算值,校验系数在1.04~1.26之间,说明桥面铺装协同箱梁顶板受力状况较差。为进一步掌握桥梁整体工作性能和运营状态,开展了结构整体静载试验和动力特性测试,结果表明:静载挠度、应变和相对残余值均处于规范允许范围,结构前三阶竖向自振频率大于理论计算值,表明桥梁结构的整体刚度和受力状态较好。最后,基于试验结果及病害机理分析对桥梁的维修处治提出了合理建议。采用局部加载试验评估箱梁顶板和桥面铺装的工作状态,可为类似养护项目提供参考借鉴。
2025年03期 v.23;No.121 181-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7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杨晓丽;马志伟;李龙起;
针对混凝土结构设计过程中对于规定尺寸外的梁的构造钢筋配置一直存在疑惑和争议的问题,基于预应力混凝土概念的简化计算方法,使用换算截面法对配有纵向构造钢筋的单筋矩形梁进行收缩性能分析,探讨纵向构造钢筋在考虑混凝土徐变和收缩系数下对梁截面抗裂性能的影响,得到了计算截面上、下表面混凝土和钢筋应力的解析表达式,然后以纵向构造钢筋位置、面积以及梁截面尺寸为变化参数,并结合算例进一步分析其对梁截面收缩开裂性能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梁中纵向构造钢筋和受力钢筋的应力大小与混凝土的无约束收缩应变成正比;纵向受力钢筋和构造钢筋形心间距存在“竖向裂缝出现区”,构造钢筋布置时需要避开,算例区间为60 mm~100 mm;截面高度变化对梁底面混凝土拉应力大小的影响在两类钢筋形心间距较小时并不敏感;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同时,增加上述两类钢筋的竖向间距可以降低截面开裂的可能。构建的模型对于解释腰筋作用具有参考价值。
2025年03期 v.23;No.121 190-194+2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